logo

族谱名称: 姓氏: 名字:
始祖信息: 堂号: 编者
散居地: 地区:
散居地:
全文搜索
 
高级搜索

简介

吴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,当代吴姓的人口2400多万,是当今中国大陆第九大姓,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.93%。台湾排名等六位。

渊源

1、出自姬姓,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。商朝时,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(周太王)建立了周部落。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:一支在政治上发展,出现了吴王阖闾,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;另一支则是季札及其后裔独立发展,人丁繁衍众多,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。吴国被越国所灭后,其子孙便以国为姓,称吴姓。

2、上古时已有吴姓。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,因“虞”与“吴”音相近,故舜后有吴姓。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,其后亦有吴姓。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,其后有吴姓。

3、源于姜姓,出自古帝颛顼时期吴权之后裔。属于以氏族名称或国名为氏。据有关资料所载,相传为上古颛顼帝(高阳氏)时吴权的后代。吴姓人物早在炎帝、黄帝时就已存在。炎帝之臣有一叫吴权的,他的后代是中国乐曲的发明者。有个因为勇敢剽悍,善于狩猎而以“吴”为称号的原始氏族,在尧舜以前的活动,《尚书》、《春秋》、《国语》、《史记》等经典史书都记载阙如,只有以广博、繁杂著称的宋人罗泌《路史•国名纪》中,才以吴权的氏族为第一个吴氏族。

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,其后为吴姓。吴贺,他以善射著称,曾和当时的神箭手后羿比射,《帝王世系》载有其事。《中国姓氏大全》说:“传说中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,其后有吴氏”。吴贺见于《帝王世纪》,他曾与羿比射。其实,吴贺就是古代吴人中的一员。吴人所建立的氏族政权即吴,它在夏商时代一直存在。

5、源于有虞氏,出自周文王时虞仲的封地虞国,属于以国名为氏。史籍《元和姓纂》中说:“舜有天下号曰虞,子商均因以为氏。”上古虞字写作“吴”,只是到战国时期,虞、吴开始区别。据有关资料记载,相传虞仲的后代在周文王时曾被封于虞国(今山西平陆),公元前658年被晋所灭,其后子孙中有人便以国名为氏,姓虞。

6、源于其他少数民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 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,产生吴姓。 苗族、满族、锡伯族、柯尔克孜族、朝鲜族、赫哲族等均有为吴姓者。

得姓始祖

泰伯。古公亶父(周太王)建立了周部落。周太王生有长子泰伯,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。太王孙姬昌(周文王),出世时,有圣瑞出现,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。太王的大儿子泰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,再传位给姬昌,就决定自动让贤,便一起南下荆蛮(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)。泰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,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,号称勾吴。泰伯享寿九十一,没有留下任何子嗣,本着禅让的美德,将王位传给其弟仲雍,立为勾吴之长,并且世世代代相袭下去。周武王(姬昌为文王,其子姬发为武王)灭商后,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,国号改称吴,并追封泰伯为吴伯。泰伯也就成为了吴姓的得姓始祖。

郡望堂号

濮阳郡:晋代时改东郡置国,西晋末改为郡。此支吴姓,其开基始祖为广平侯吴汉的裔孙吴遵。

陈留郡:西汉时置郡。此支吴姓是季扎的后裔,为东汉吴恢之族所在。

吴兴郡:周朝始置县,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(266年)置郡,治所在乌程(今浙江吴兴)。

延陵县:西晋时分曲阿县置县。此外,还有长沙郡、渤海郡、武昌郡。

至德堂:孔圣因而美其行曰“至德”。宋武帝御制“三让王赞”亦云:“维王三让,遂成文武,古公乃亲,后稷乃祖;立国东吴,载论中鲁,日月光华,乾坤心腑;胤嗣弥昌,庆流宏溥;我敬赞词,永昭千古”。吴姓等族人遂有“世界至德宗亲总会”,族人也乐以“让德”为堂号。

延陵堂:季扎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,以贤德著称,寿梦想让他继承王位,他坚辞不受,寿梦只好把他封在延陵。他的三个哥哥先后为吴王,临死时要传位给他,他仍然不接受。因此他被后人奉为“至德第三人”,又因其封邑在延陵,故时人称其为“延陵季子”。

还有:渤海堂、武昌堂、汝南堂、长沙堂、吴兴堂、陈留堂、濮阳堂。

祠堂古迹

泉州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,座落于泉州城区涂门街大人巷吴厝埕。原为明万历十一年癸未(1583)进士、翰林庶吉士、监察御史吴龙徵的宅第,因其官任东观侍读、西台御史,故称“东观西台”。宗祠坐北朝南,占地1600平方米,建筑面积1177平方米。

平和大溪报本堂,又称吴凤宗祠,座落于平和县大溪镇壶嗣村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(1736-1795),历次维修。祠堂坐西南向东北,占地面积约计1200平方米,建筑面积230平方米。

磁灶吴氏宗祠,地处泉州市西南郊。明景泰年间由五世宣斋、淳斋昆仲创建,清光绪三十四年(1908)由二十世庆文等人发起重修。宗祠整体占地1000多平方米

晋江灵水吴氏家庙,地处晋江安海,古称“灵水三乡”。灵水吴氏家庙始建于明朝嘉靖辛酉(1561),历经几次修葺,清朝建筑风格,始祖懒翁公。

连江吴氏宗祠,坐落在连江东塘村大井路1号,建于清道光年间。为明朝建筑风格,坐西南朝东北,四扇三间两边夹弄围墙,为木结构,三进,天井游廊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西园吴氏宗祠,位于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西园村之西园大池左西侧,吴氏宗祠总占地面积约有两亩左右,18米宽31米深。宗祠砖混结构。

安溪祥华祥地吴氏侯邦楼祖祠,位于祥华乡祥地村,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(1608年),清嘉庆年间(1796-1820年)重修,土木结构,三进布局,中进楼宇,其建筑呈“金”字形,庚甲申寅向。占地面积2437.5平方米。

楹联典故

百年丕振延陵绪,三让犹存泰伯心。

——吴氏通用楹联。全联典自春秋吴泰伯为周太王(古公亶父)之长子,让位于弟季历及季历子昌(文王)。孔子称其有“至德”,《史记》列为世家第一。

让国高风裔,从王大义宗。

——连江镇东塘村的吴氏宗祠门前两柱的楹联。

八闽孝子裔;三让帝王家。

——台湾省台南市吴氏大宗祠联

家风永继称之让;祖德丰功辉万年。

——安溪白濑下镇吴氏大乾祖祠楹联。

延岗永固家声振;陵水恒绵世泽长。

——安溪凤城南街吴氏荣安堂宗祠楹联。

延陵望族扬四海;罗峰世家发西园

——福州西园吴氏宗祠楹联。

族谱文献

闽台吴氏族谱现存近千部。有《渤海吴氏宗谱》,始修于宋庆元三年(1197)。吴如寿,吴世通等重修,民国十六年(1927)至德堂锈刻。今本系吴承顺播迁上杭、永定、武平三县后裔联合修谱, 16卷首1卷补遗1卷,线装19册。内容有序言、艺文、传记、祠记、祠图、坟图、像赞、历代世系、补遗、上杭建筑等。共载26代。谱载后晋天福元年(936),始祖吴承顺入闽居龙岩龙门,为闽粤始祖。吴宥传12世孙吴纲(念一郎),迁永定思贤村开基,传至吴宥24世吴胜昌,咸丰六年(1856)携妻儿离开思贤村,经汕头去台湾桃园开基,吴伯雄为该支后裔。有《延陵黄友族吴氏族谱》泉州吴氏黄龙族谱。始修无考,有朱熹作于宋庆元三年(1198)序。谱载唐中和二年(882),仁禄入闽,子孙布居黄龙江滨一带,谓“黄龙族”。有《台湾吴氏族谱》吴氏通谱,1993年台湾彰化吴氏宗亲会编纂。共2册。上册录江苏无锡、厦门、同安、台湾等地宗祠相片,以及序文、始祖像、历代世系、宗支世系图,以及泉、漳、莆、福、要、汀和台湾地区吴氏宗支谱牒;下册为世谱,录吴氏先民渡台名字、闽台新旧制行政区域,大陆祖籍地名称表等。尊泰伯为开姓始祖。台湾《延陵吴氏族谱》吴胜彭主修,分卷2册。谱尊殷泰伯为开姓始祖,吴锦祥为入闽清流一世祖,44世有廷发、昌兴始族居台湾,为清流世系。

© 福州观书堂数据有限公司
推荐浏览器:IE9以上、谷歌浏览器、360极速浏览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