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

族谱名称: 姓氏: 名字:
始祖信息: 堂号: 编者
散居地: 地区:
全文搜索
高级搜索

简介

出自姜姓。以国为姓。始祖为伯夷。呂姓人口在中国大陆排第四十七位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.47%。在福建排名第44位。台湾排名第26位。

渊源

出自姜姓。以国为氏,始祖为伯益。《说文》吕部上所说:“昔大岳为禹心吕之臣,故封吕侯。”太公望吕尚者,东海上人。炎帝之裔,伯益之后。伯益者尝为四岳,佐禹平水土甚有功。虞夏之际封于吕,或封于申。夏商之时,申、吕或封枝庶子孙,或为庶人,本姓姜氏,从其封姓,故曰吕尚。公元前389年田和篡齐,齐国包括齐康公在内的72城(大夫)的齐太公后裔的贵族祖先纷纷逃离齐国,其后裔分别以其封邑或其祖先的氏号为姓。这是天下吕姓的主源。

2、出自魏姓。据《姓源》及《通志•氏族略》所载,春秋时晋国有吕姓,系从魏姓分化而来。山西的吕人故地,被晋国所并,晋侯将此地作为封邑,赏给姬姓公族大夫魏姓。魏姓后裔虽系晋之公族,姬姓,但因封于吕人的故地,因而仍袭用吕的故号。晋惠公时有大臣吕甥。《读史方舆纪要》卷四十一霍州吕城条:“州西三里,故吕乡,晋吕甥邑也,今有吕陂,在州西南十里,亦以吕甥名,隋因置吕州。”吕邑后被晋并吞,吕甥后代以邑为氏,形成吕姓。是为山西吕姓,为魏姓小宗。

3、出自少数民族改姓。

得姓始祖

伯夷。相传上古华夏部落首领炎帝神农氏,因居姜水流域,故以姜为姓。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,与黄帝部族杂处,分为四支胞族(即四岳),伯夷曾佐尧帝掌管四岳,后又助大禹治水有功,为大禹“心吕之臣(心腹重臣)”,故封之为吕侯,其封地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董吕村一带,商、周两代均为诸侯国,春秋初年(前680),吕国被楚国所灭,其后,子孙以国为氏,散居于韩、魏、齐、鲁之地,史称吕姓正宗,伯夷则被列为吕姓始祖。

郡望堂号

1、郡望

河东郡:秦置河东郡,治所在安邑(今山西省夏县西北),辖晋西南地区。

淮南郡:汉曾置淮南国,治六安(今安徽省六安北),后迁寿春(今寿县)。

东平郡:汉有东平国,南朝为郡,治无盐(今山东省东平东)。

金华郡:元末,朱元璋取婺州路,改为宁越府,旋改金华府,治金华(今属浙江省),民国废府。

晋江郡:唐开元六年(718)析南安县东南地置晋江县,领晋江、南安、莆田、龙溪、清源(今仙游县)五县。

2、堂号

渭滨堂:商朝末年,吕尚(姜子牙)在渭水滨钓鱼隐居。周文王访贤聘他为宰相。他帮助周文王、周武王打下了周朝八百多年基业的基础。

东莱堂:南宋吕祖谦,官著作郎兼国史馆编修,著《东莱博议》,对春秋三传有独到的见解

还有河东堂、锦上堂、明烟堂、敬和堂、三相堂、著存堂等。

祠堂古迹

南安石井大奎吕氏宗祠,祠址在大奎村。大奎村在南安四十三都杨子山之左,原名“杨山”。 大奎村是为纪念吕惠卿之四世孙、南宋抗元名士吕大奎而题名的。建筑占地地面积为l70平方米。

科任吕氏宗祠,位于晋江深沪镇科任村乌浔。自清代即建有吕氏宗祠。历代重建,坐西向东而大门向南。墙壁悉以细琢条石砌筑。塌寿大门两旁装嵌青石镌刻“菲律宾渭水吕氏家族会重建宗祠志,石碑,腰堵、水车堵装饰雕花青石。大门镌联:“源宗渭水帝师世,派衍洛阳宰相家。”横额是“渭水流芳”。

南安市水头镇朴里现存大宗祠有三座:使相家庙(二甲祠堂)、九甲祠堂、恭懿侯家庙(一甲祠堂),其分别主祀名贤吕大奎之长、次、三子吕温、吕和、吕正。二甲祠堂冠以“使相”者,盖因其八世祖吕惠卿曾任北宋参知政事、节度使;十二世祖吕大奎以南宋秘阁修撰知漳州军事;十三世祖吕温于宋末随幼主播迁,平雷州府有军功,故名。南安水头使相家庙,也称二甲祠堂,是吕大奎长房吕温派下家庙,主祀吕大奎长子吕温。因谱载吕温曾任河南按察使,故称使相家庙。建于明万历丁酉年(1597)。

南靖县南靖书洋田中龙潭楼,龙潭楼建于清康熙二年(1773年)十月,该楼是一座碉堡式的方形楼,高四层,底墙厚为1.73米,四周长104米,占地面积676平方米。

汀州吕氏宗祠,位于长汀汀州镇正义巷。

楹联典故

渭水流芳光万古,河东分郡焕千秋。

——吕姓宗祠通用联。

入闽而泉(州)而南(安)而金(门)而同(安);开基唯忠唯孝唯俭唯勤。

——同安西柯吕厝是明洪武二十六年金门西仓刘宗裕徙此,吕氏家庙门联。

渭水源流远;河东世泽长。

——吕姓宗祠通用联

视富贵如浮云,人间清福;寄耕渔以笑咏,隐逸高风。

——吕姓宗祠通用联。上联典指唐代京兆人八仙之一吕洞宾。下联典指宋代隐士吕徵之。

老弃钓竿荣佐帝;少交中散喜多才。

——吕姓宗祠通用联。上联典出西周吕尚,字子牙,俗称姜太公。下联典出三国魏东平吕安。

四世六登元辅;十子八捷南宫。

泉郡名贤文章粹美;紫阳高弟造诣精深。

理学绍新传致知格物宗朱子;孤忠殉国难取义成仁比信公。

理道绍述唯物观振兴宋室;学渊善辩伸正气光耀闽疆。

——南安石井大奎吕氏宗祠楹联。

族谱文献

南靖书洋吕厝《吕氏族谱》,始修无载,2001重修,不分卷1册。有台湾吕秀莲的胞兄吕传胜作的谱序;所载世系从一世二十世,谱系流派良簋公派下。内载吕氏第七十五世入闽始祖佛义,第七十六世良簠移居南靖书洋吕厝龙潭楼。良簋公移在古竹溪口居住,良簠公移漳州府南靖书洋社蔡溪头进赘蔡家,未姓蔡延用本姓。传到第四代吕乾旺,于清嘉庆年间迁到吕厝,为吕厝一派肇基始祖。清朝至康熙年间,龙潭楼吕氏子孙从第十世至十二世,有良簠后代德佑、尾子几十人迁徙台湾。其中,第十一世吕廷玉夫妇、第十二世吕夏渊迁台湾,后来居桃园县,成为桃园吕氏开基祖。吕廷玉后裔在台五六千人,在桃园先后兴建吕氏河东祠堂、吕祖圣殿及吕祖陵寝等在台湾著名的祭祖物业。吕夏渊后裔在台二万余人。名人吕秀莲,是南靖书洋镇龙潭楼吕氏第十七代孙。清乾隆五年(1740),书洋吕氏第十代孙吕惟良的第六个儿子携妻子渡台,在桃园埔子拓荒,后裔有六七千人。有闽粤《吕氏新族谱》为华侨大学吕日清所编纂。1992年合修谱,不分卷。载序言、吕氏来源、吕氏王侯志、吕氏分支姓氏志,分述吕氏人口分布,吕氏世系及广东吕氏世系,吕氏古代人物志、编后记等。内载吕占,号竟茂,唐中和年间随王潮、王审知入闽,居泉州。广东吕氏有二大支派,一支为北宋年间哲宗宰相吕大防的后代大防公派,另一支则是南宋著名学者吕祖谦的后代东莱公派。名人有吕夏卿、吕惠卿、吕本中、吕祖谦等。

© 福州观书堂数据有限公司
推荐浏览器:IE9以上、谷歌浏览器、360极速浏览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