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

族谱名称: 姓氏: 名字:
始祖信息: 堂号: 编者
散居地: 地区:
全文搜索
高级搜索

简介

白姓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第七十三位,全国白氏人口有400多万人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九。在福建排名第九十三位,在台湾排名第八十二位。

渊源

1、“白”,图腾释义:白姓是以皇鸟为图腾的风姓分支,由“鸟”和“白”(日出汤谷)组成,义为鸟载日飞行,与皇同义。传说炎帝臣白阜之子白乙为白氏之祖。清人张澍所著《姓氏寻源》一书曰:“炎帝有臣白阜,为炎帝通水脉,当为白氏之始。”

2、出自芈姓,封邑名为氏。据《元和姓纂》、《尚龙录》等资料所载,颛顼帝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为妻,生下六个儿子,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,赐姓芈。季连的后裔熊绎在荆山一带建诸侯国,定都丹阳。公元前740年,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。他的儿子于公元前689年迁都郢,改国号楚。楚平王时,太子建因做晋军袭郑国的内应而被杀,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便逃到吴,投奔伍子胥。楚平工的孙子惠王即位后,楚令子西把熊胜招回国,任巢大夫,封在白邑(今河南息县包信东南),称为白公胜。可晋国伐郑,子西出兵救郑,白公胜因子西言而无信,发动政变,杀死子西,囚禁惠王,并着手改革朝政以争取民心,但以失败告终。他自杀后,其子孙便以祖辈封邑名为氏,称白氏,为河南白姓;也有以“白公”、“白侯”为氏的。

白居易自述白氏先祖世系的《太原白氏家状二道》说:“白氏芈姓,楚公族也。楚熊居太子建奔郑。建之子胜。居于吴楚间,号白公,因氏焉。”据《元和姓纂》、《尚龙录》所载,颛顼帝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为妻,生下六个儿子,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,赐姓芈。季连的后裔熊绎在荆山一带建诸侯国,定都丹阳。公元前740年,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。他的儿子于公元前689年迁都郢,改国号楚。楚平王时,太子建因做晋军袭郑国的内应而被杀,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便逃到吴,投奔伍子胥。楚平工的孙子惠王即位后,楚令子西把熊胜招回国,任巢大夫,封在白邑(今河南省息县包信东南),称为白公胜。可晋国伐郑,子西出兵救郑,白公胜因子西言而无信,发动政变,杀死子西,囚禁惠王,并着手改革朝政以争取民心,但以失败告终。他自杀后,其子孙便以祖辈封邑名为氏,称白姓,是为河南白姓;也有以“白公”、“白侯”为氏的。此白姓是春秋时楚国公族的后代。

2、出自姬姓,以名讳字为氏。据《元和姓纂》、《唐书•宰相世系表》载,周太王5世孙虞仲的后人百里奚,生子孟明视。他有二子,一曰西乞术,一曰白乙丙。白乙丙官拜秦国大夫,其后人以名讳字为氏,就是秦国的白姓。这支白姓起源于今陕西。

3、出自部落。《元命苞》云:“炎帝臣有白阜怪义之子,为神农通水脉,当为白姓之始”。据《姓氏寻源》及《元命苞》载,远古时期,我国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领炎帝有一个大臣叫白阜,精通水脉,为疏通水道做出了贡献。其子孙便以“白”为姓,称白姓。

4、以国为氏,以地为氏。传说古代南方有个白民国,唐置白州(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一带),国人以地为氏,称为白姓。《姓氏寻源》所云“《逸周书》白民之国,今之白州,或有以地为氏者”。

5、出自少数民族改姓。①回族白姓:由易卜拉欣之后裔,分别取其祖辈名字中的每一个字立姓而来。因易卜拉欣,亦译伊白来金或伊白拉金,故后裔多以伊、白、拉、金冠姓。②犹太族(蓝帽回回):犹太人留居河南开封之后裔中有白姓。③满族:瓜尔佳氏、纳喇氏、白佳氏、巴雅拉氏、伊喇氏、伯苏特氏、那塔拉氏、扎拉里氏、那木都鲁氏、萨察氏、纳塔氏、拜嘉拉氏、塔喇氏、巴鲁特氏、萨加拉氏,以及加入满族的拜都氏(蒙古族)、巴岳图氏(蒙古族)、塔喇巴齐克氏(蒙古族)、拜英格哩氏(鄂温克族)、白氏(汉族)。④突厥族:据《台北县氏族略》所载,唐代突厥人白元光系改姓而来。⑤其他民族:裕固族斯娜氏、阿克达塔尔氏、巴依亚提氏,鄂伦春白依尔氏,土族白彦氏,汉姓为白。台湾土著、佤、东乡、苗等族均有白姓。

得姓始祖

1、白乙丙,名丙,字白乙,孟明视子,一说为蹇叔子,春秋时秦国著名将领。白乙丙因积攻升大夫,其后人以此为荣,遂有以其名讳为氏者,称白姓。多数白姓尊白乙丙为白姓得姓始祖。

2、白公胜(前533-479年),春秋末期楚国大夫,楚太子建之子,楚平王嫡孙。白公胜死后,后裔四处逃亡。他们为纪念先祖,以封邑为氏,另一支白姓就此诞生,白公胜被尊奉为白姓的得姓始祖。

郡望堂号

太原郡: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。秦时相当于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以南、霍山以北地区。

南阳郡: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始置郡。汉时相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、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、陨县间地。

治生堂:源自战国时白圭乐观时变。他曾经说:“人弃我取,人取我予,吾治生犹伊、吕之治国,孙吴之用兵。”所有天下论治生的,推白圭做祖师。

香山堂:出自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别号“香山居士”。

武安堂。因秦将白起料敌如神,出奇无穷,为秦国统一天下立下不世之功,所以其后人就以白起的封号“武安君”作为自己的堂号。一来纪念先祖,二来引为荣耀。

太尉堂。唐朝宰相白敏中,死后追赠为太尉。太尉是朝廷大员“三公”中最高的爵位。所以,白敏中的后人就名自己的堂号为“太尉堂”。

此外还有南阳堂、五瑞堂、汝南堂等。

祠堂古迹

同安窑头白氏祖祠,位于同安县西柯乡瑶江村,乙辛坐向。始建于明永乐年间(1403~1424年)。乾隆、道光、光绪年间先后三次修建。1988年重建, 1992年3月举行落成庆典。

安溪榜头白氏大祖祠,又称“华汤祖祠”,位于榜头华汤。明天启二年(1622年),七世白敦鲁宦成而归,为避水患,集族众,筑堤岸,抽后10武(5步),始建祖祠。历代重建。1992年,新加坡白氏公会带头募捐人民币30万元,海内外宗亲踊跃捐资,重建祖祠。

厦门白氏宗祠,又称“白垂裕堂”,位于厦门市三十六崎,始建于清道光年间(1821~1850年)。民国26年(1937年)日寇进占厦门,厅堂、护厝被占改建。1996年11月,榜头白氏联谊会倡议,众族亲踊跃捐资修建,次年五月告竣。

三厅白氏祖祠,位于位于厦门,为三世白碧溪之子白蕃(坪山)、白丙(梧山)暨白丙之子惠生、玄生所建。1986年,印尼宗亲捐资修建中落三个厅。1987年冬,新加坡宗亲捐资3万多元,修建两厅下落及东西两厅。

楹联典故

南阳开裔叶;东洛衍支流。

——厦门市三十六崎巷白氏宗祠联。

南阳郡簪缨奕世;香山堂诗礼传家。

——全联典指白姓的郡望和堂号。

诗歌杰作香山士;辞赋伟奇员外郎。

——上联典指唐代诗人白居易。下联典指唐代文学家白行简,字知退,白居易的弟弟。

栖真笔洞;结社香山。

——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联。上联典指宋代名士白玉蟾,闽清人,家琼州,字如晦;号海琼子,后隐于武夷山。初至雷州,继为白氏子。博洽群书,善书,工画。诏封紫清真人。有《海琼集》等。下联典指晚唐诗人白居易,字乐天,祖籍太原,曾祖时,迁居下邽(今陕西省渭南北)。贞元进士。曾任翰林学士、左拾遗、赞善大夫等职。后以得罪权贵,以“越职言事”罪,贬为江州司马。穆宗时,召回长安,目击宦官擅政,朋党倾轧,政治混乱,自请外出,历任杭州、苏州刺史。后官太子少傅,以刑部尚书致仕。与香山僧如满结香火社,自称香山居士。初与元禛酬咏,号元白;又与刘禹锡齐名,号齐白。著有《白氏长庆集》七十一卷,六贴三十卷。

溯本源于楚服秦关系出南阳百世宗支勿替;探形胜于闽天浙懈灵种湖窦千秋堂构维新。

——此联乃安溪榜头平阳白氏旧宗祠联语。

族谱文献

记载闽台白氏族谱现存近百部。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《福建安溪榜头白氏族谱》新加坡白氏公会编。始修无考,明万历二十五年(1597)重修,历清顺治、康熙、乾隆迄至民国二十七年(1916)8修,今本为1989年新加坡榜头白裔共修铅印本,不分卷。内容有序文、画页、族史、旧谱志选录、世系图、附录及编后记。载其族世居中原,避难迁入闽,具体情形失考。谱载其迁安溪始祖为白应顺,字世厚,明永乐二十二年(1424)偕家人自同安肇迁至安溪,拓荒垦殖,衍为一族。明清以来,族裔为求发展,多有迁省内外及南洋诸国。辑有白裔渡台以及在港、奥地区和东南亚的发展概况。还有《新加坡白氏公会金禧纪念特刊》为新加坡白氏公会编,1982年铅印本。辑录有卷首发刊词及首事名录及献词,五十周年金禧盛典,世代渊源、修谱与昭穆、世系表、先哲前贤及文著、东南亚先贤族彦、各地宗亲会等。明永乐二十二年(1424),白应顺自同安携眷避地至安溪窑头肇基,后裔播繁;明万历以后,裔孙渡海往台湾各地;清嘉庆道光年间,英国开埠新加坡,族人南渡前往垦殖。辑有台湾、马来西亚等地的白裔公会各界成功人士。另有厦门《白氏尚贤堂家谱》为白嘉详纂修。1940年钞本不分卷1册。始祖白应顺。始迁祖白天旺。

© 福州观书堂数据有限公司
推荐浏览器:IE9以上、谷歌浏览器、360极速浏览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