盧
卢姓是当今中国大陆人口第五十五位大姓,人口约五百四十一万五千余,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. 47%左右。在福建排名第三十三位。台湾排名第四十二位。
渊源
1、出自姜姓,据《元和姓纂》记载,“姜氏,齐太公之后,至文公子高,高之孙高傒(人称傒公),食采于卢,今卢县也,因姓卢氏”。为炎帝神农氏之后裔。西周时,有炎帝的后裔姜姓,字子牙,因辅佐周武王兴周灭商有功,被周武王封于齐,有太公之称,俗称姜太公,名尚。
2、出自复姓改单姓卢姓。据《通志•氏族略》所载,以“卢蒲”为姓的一支,出自姜姓,是传自“九合诸侯,一匡天下”的那位齐桓公,到后来,纷纷改了单字的卢姓。古代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拓跋部有姓“莫芦”的,后来改为姓“芦”,再后来则去掉草字头,归于卢姓。又有少数民族姓吐伏卢、 伏卢、豆卢、卢浦氏、莫芦、奚什卢,也改为汉字单姓卢。
3、他姓改姓和赐卢氏。隋炀帝时,河间人章仇(复姓)太翼,善天文,赐姓卢氏。如范阳有雷氏,以卢氏为著,又与雷、卢音相近,所以在后周初改姓卢氏。少数民族汉化改姓为氏,清代满族以及蒙古、朝鲜、土家、土著、布依、黎、苗、壮等少数民族皆有卢姓。
得姓始祖
高傒(傒公)。傒公是吕尚的十一世裔孙,任齐国正卿,因屡建丰功,故受封于卢(卢以故城卢邑为中心。卢邑址在今山东省长清县偏西南),其子孙遂以卢为姓。
郡望堂号
卢姓郡望有范阳郡、河南郡、河间郡、淮阳郡、弋阳郡、三原郡、顿兵郡。
范阳郡:秦朝时期置郡,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定兴县一带。
河南郡: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。西汉高宗二年(前205)改为河南郡,治所在雒阳(今河南洛阳)。
卢氏堂号众多,主要有以以望立堂的。如范阳堂、河南堂、河间堂、淮阳堂、弋阳堂、三原堂、顿兵堂等。还有以事迹立堂的:
专经堂:东汉卢植,少年时和郑玄一起拜马融为师。马融在讲坛上设绛纱帐,帐后设女乐,在帐前讲书。卢植只专心听讲,几年从没看女乐一眼。后人即以“专经堂”为堂号。
讲述堂:明朝大理学家卢一诚,他著有《四书讲述》,此书行世以来,影响很大。卢氏以“讲述堂”为堂号,以纪念卢一诚。
考礼堂:北魏时期范阳人卢辩,年少时聪颖勤学,知识广博,精通经书古籍,官至太学博士,著有注解大戴礼记等书。卢氏后人为纪念卢辩“考礼”的功绩,以考礼堂为堂号。
得闲堂:缘起于卢孝标的《得闲堂集》。南宋时期,卢孝标为父守墓三年,事毕在山林中筑室居住,一边讲学一边著书立说。著有《玉溪文集》、《得闲堂集》等。
显承堂:漳州市天宝镇卢桥头村的卢氏宗祠的堂号就是“显承堂”。其意在于彰显先祖卢如金将军的功绩,激励后人继承与发扬先祖的拼搏精神。
祠堂古迹
宝珠村卢氏宗祠,位于南平茫荡镇宝珠村。始建于清康熙三年,祠联:“姓自长清采邑地四大名门望族,祖籍范阳涿州郡八相佐唐世家”。宗祠神龛对联“剑水家声远,范阳世泽长”,说明宝珠村卢姓是从延平迁来。
卢氏祠堂,又名“忠谏府”,也称卢氏家庙、豸绣堂(长泰青阳的堂号)。位于地跨长泰、安溪、同安三县区的枋洋镇青阳村。清朝雍正年间,由朝廷派官督造的。忠谏府坐北朝南,石砖木结构。
楹联典故
姜水家声源流远;范阳名族世泽长。
范阳名族;涿郡高楣。
——卢姓宗祠通用联
自古幽燕无双地:天下范阳第一州。
——清乾隆帝爱新觉罗•弘历题卢姓的发祥地范阳郡
姜水源流远;范阳世泽长。
——卢姓宗祠通用联
士林楷模,象贤子千;词韵风雅,叹美照邻。
——佚名撰卢姓宗祠通用联。上联典指唐代兵部郎中卢群事典。下联典指唐代诗人卢照邻,字升之,幽州范阳(今北京市)人。任新都县尉时,因染疯痹辞官,自号幽忧子。其诗多忧苦愤激之作,以《长安古意》最为有名。被誉为“唐初四杰”之一。终因不堪病痛折磨,投颍水而死。
锦标状元,吟咏独别;白衣卿相,风度自闲。
——佚名撰卢姓宗祠通用联。上联典指唐代状元卢肇,字子发,宜春人。会是中,与黄颇同举,郡牧独钱颇。肇以状元及第归,郡牧迎接,因观竞渡,肇赋诗云:“向道是龙人不信,果然夺得锦标归。”下联典指唐代开元魏州刺史卢晖的事典。
族谱文献
闽台卢氏族谱有《卢氏宗谱》南平茂地宝珠村卢氏宗族谱牒。始修情形无考,内载清乾隆二十一年(1756)修纂过,今本为1986年增修。主要记录了梓四以下世系,以及后世分派情况。谱载北宋卢丙燕由河南迁居宝龟山(今宝珠村),今宝珠卢氏尊明卢梓四为始祖,梓四为丙燕的八世孙。还有《卢氏族谱》尤溪中仙华口族谱,始修于清嘉庆九年(1804),第三世孙卢天晟主持修编;今本为1990年卢圣祖、卢有旺主持续修。内容有谱序、渊源、谱牒、祠图、世系图等。永定《范阳卢氏族谱》永定坎市东溪宗支修谱组编,1991年坎市东溪卢氏铅印本,共4卷4册。内载始祖宋卢锡,字绪龄,号县尹,始迁祖宋代卢壁达,号东溪。漳州卢氏家谱不分卷一册,(清)卢元朴方序,清同治十一年(1872)抄本,存台湾。平和卢氏宗谱不分卷一册,(清)卢元朴修,清同治十一年(1872)抄本,存台湾。台湾台北卢氏家谱不分卷一册,(清)卢元璞序,清同治十一年(1872)序光绪十五年(1889)抄本,存美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