裴
裴姓在《百家姓》中排第197位。目前在全国人口仅169万,占全国总人口的0.12%左右。台湾排名第186位。
渊源
1、出自嬴姓。伯益之后。秦非子子孙封裴乡侯,因氏焉。据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》载,伯益的后裔有个叫飞廉的,他的裔孙被封于苹邑(今山西省闻喜县东),称为苹氏,至六世孙为苹陵,他在周僖王时被封为解邑(山西省蔺猗西南)君,他就去掉邑字,改加衣字,表示已经离开了苹邑,称为裴姓。
2、源于周朝秦国,以邑为氏。秦国先公非子被周孝王封于秦,史称秦非子。秦非子的后代中有人被封为侯爵,并被封为裴乡(今山西省闻喜县的裴城)的首领,称裴乡侯,这位贵族被称为裴君。他的后世子孙便已封邑为姓,称裴姓。
3、源于春秋时晋国,以地名为氏。据《通志•氏族略》载,晋平公将颛顼的一个裔孙封到裴中(今陕西省岐山县北)那个地方做首领,这位贵族被称为裴君。他的后代遂以“裴”为姓,称裴姓。
得姓始祖
伯益。裴姓是4000多年以前舜之时贤士伯益的后裔。根据《通志•氏族略》上记载,裴姓是伯益的后代,被封于非(原字为上非下邑)乡,后代因此以非为氏,后来他们的后裔徙封解邑,就去掉邑旁,以衣旁为裴,称裴氏。而根据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》上说,裴姓原为嬴姓,是伯益的后代,秦时的非子之孙被封为裴乡侯,子孙因此以裴为氏,即山西闻喜的裴氏家族。而《唐书•宰相世系表》上也记载,非子的孙子受封于非乡,后代因以封地为氏,后来徙离封地,就去邑旁从衣旁为裴。因此,裴姓是4000多年以前舜之时贤士伯益的后裔。伯益是颛顼帝的子孙,善于调驯鸟兽,被虞赐姓为嬴,后又佐禹治水,建立大功。距今大约2650年以前的周朝时,伯益的后裔出现了一位裴陵,因立功被周天子封为解邑君,食采于现在河南省洛阳县南方的解邑,于是,他的家族也自然地从非乡搬到解邑,并且改姓为裴。然后,裴氏先人又以解邑为中心,往其他地方搬迁,繁衍至今,分布于全国各地。望族居于河东郡,即现在的山西省夏县北部。裴氏后人尊伯益为裴姓的始祖。
郡望堂号
河东郡:秦时置郡。相当于现在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。
绿野堂:唐朝时督国公裴度建有绿野堂别墅。
督国堂:唐宪宗时,淮蔡节度使不听朝廷的命令。朝廷派了许多军队去平叛,都大败。大臣提议罢兵。裴度力请征讨。朝廷拜他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(副宰相),督兵平淮南,擒吴元济,因功封督国公。
祠堂古迹
漳浦县裴姓祖祠家庙,堂号“思敬堂”,位于旧镇镇石桥社。坐北向南,为两进三开间土木建筑,悬山顶。
清晏楼,漳浦县裴姓特殊传世标志,位于石桥社西北方,俗称石桥楼,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(1756)。楼圆形,四角各有突出碉堡,成“风吹辇”状,内有三层楼房。
楹联典故
姓启周代;望出河东。
——佚名撰裴姓宗祠通用联。全联典指裴姓的源流和郡望。
太平宰相;典选知人。
——佚名撰裴姓宗祠通用联。上联典指唐•裴坦居太平里,号“太平宰相”。下联典指唐•裴行俭善知人,典选有知人之明。
族谱文献
福建裴氏宗谱,3卷全册,裴仝百主修,民国25年(1936)九修,分居福建各地、浙江金华。
昭穆字辈
福建省《安溪裴氏族谱》,其中一支的排行字:
文章华国,诗礼传家。忠良保世,仁孝光邦。毓秀钟灵,祖德宗功。金枝挺振,玉叶流芳。
另一支的排行字:中和存大道,礼乐裕鸿猷。高才绳祖武,博学绍箕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