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

族谱名称: 姓氏: 名字:
始祖信息: 堂号: 编者
散居地: 地区:
散居地:
全文搜索
 
高级搜索

简介

谢姓在中国大陆汉族姓氏中名列第二十三位,约占中国大陆汉族人口的0.72%,在福建排名第十四名。台湾排名第十三位。

渊源

1、据《元和姓纂》载:谢,姜姓,炎帝之后,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,后失爵,以邑为氏。“周异姓国:……谢氏,姜姓,炎帝之裔。”《万姓统谱》卷一:“谢,陈留,商者。炎帝之胤。”

2、据《世本•氏姓篇》载:谢,任姓,黄帝之后。据《左传》、《古今姓氏书辨证》等所载,相传黄帝有子二十五人,得十二姓,其中第七为任姓。黄帝赐子为姓,谢氏出于黄帝子族任姓。由此,谢姓另一源为黄帝后裔,得姓时间为夏王朝以后。《世本》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史学著作,记黄帝迄春秋时诸侯大夫氏姓、世系、都邑等。这是谢姓出于黄帝的最早说法。

3、他姓改姓。两唐书《谢偃传》记载,隋末唐初有谢偃,卫州即今河南卫辉市)人,他在隋朝任散从正员郎,于唐太宗贞观初年应诏对策高第,被太宗李世民任为弘文馆直学士,又调任魏王府功曹,受诏献赋,以能得规讽之意,受到太宗的称赞。当时有李百药工诗,而谢偃善赋,人称李诗谢赋,可见谢偃以文学知名当时。谢偃的祖辈本姓直勒,《旧唐书•文苑传》说,他的祖父叫孝政,在北齐任散骑常侍,改姓谢。

4、少数民族谢姓。据研究,他们可能出自被楚文王南迁荆山一带的谢人,约在战国时迁居涪陵,与巴人杂居,有的融入巴人。据晋人常琚所撰《华阳国志•巴志》说,蜀后主延熙十三年(250年),涪陵大姓徐巨起兵作乱,被车骑将军邓芝讨平,“乃移其豪、徐、蔺、谢、范五千家于蜀,为猎射官。分赢弱配督将韩、蒋,名为助郡军。遂世掌部曲,为大姓。晋初,移弩士于冯翊莲勺。其人性质直,虽徙他所,风俗不变,故迄今有蜀、汉、关中、涪陵,其为军在南方者犹存。”

得姓始祖

1、炎帝,世称神农氏,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,为世代所敬仰,也被谢姓奉为始祖之一。关于谢姓的先祖来源,许多姓氏书都说它出自炎帝,是姜姓部落的后裔。《元和姓纂》曰:“谢,姜姓,炎帝之胤。”

2、申伯,谢姓族谱中均认申伯为始祖,申伯之申乃诸侯国名,伯指申国的等级为伯爵级。申伯姓姜,周宣王五年(前823年),王舅申伯因平定北方叛乱之战功,周宣王将谢邑(今河南南阳、唐河一带)赐封给他,申国的版图也因此扩大为侯爵级(申伯之子、孙均为申侯)。后来,申被楚灭,子民以邑为氏称谢姓。

3、伯夷为谢姓的得姓始祖。史书记载,伯夷和叔齐兄弟在武王灭商后,“不食周粟而死于首阳山”。就是说为守节气,宁愿饿死也不吃周朝的食粮,而死在首阳山。周成王非常敬佩这位守大节的圣贤之士,把他及其后裔封到申国,被称为申伯。周厉王时娶申伯的女儿为妃,生了个儿子就是周宣王,周宣王继位后,便封母舅申伯于陈留郡谢邑(即今河南南阳一带),建谢国,公元前680年前后,谢国被楚国灭掉。其子孙以国名邑名为氏,称谢氏。史称陈留谢氏为正宗。

郡望堂号

陈留郡:秦代置郡,在今开封东南陈留城。历代均置。1957年并入开封县。

会稽郡:秦置会稽郡,治所在吴县(今江苏省苏州市),辖境包括有江南、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。

陈郡,秦置陈郡,西汉淮阳国,东汉陈国,献帝时改陈郡,均治陈县(今河南省淮阳)。

下邳郡,秦在今江苏省睢宁西北,金移睢宁西北古邳镇,明废;古郡名,东汉置国,南朝宋改郡,治所在下邳(今江苏省睢宁西北)。

冯翊郡,汉时置左冯翊,为“三辅”之一。三国魏时改为冯翊郡,治所在临晋。

宝树堂:相传晋朝孝武帝驾临谢安官邸,见其庭园中有一株雄壮大树,长得青翠茂盛,当时孝武帝指着大树对谢安言道:“此乃谢家之宝树。”谢氏以“宝树”为堂号,由来在此。另有一说,出自《晋书•谢玄传》:“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器重,安尝戒约子侄,因曰: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?玄曰:譬如,芝兰玉树,欲使其生于庭阶耳。”后来唐代文人王勃撰《膝之阁序》,文中就有“非谢家之宝树”之句。

东山堂:东山位于浙江省上虞县之西南,在晋室谢安未出任征讨大都督前隐居所在地。另在浙江临安之西,及江苏省江宁之北各有一座东山,当谢安征讨玁狁建功后,曾在江宁之东山修建别邸,迄今江宁东山仍有一寺庙古迹,祀奉为谢安。

陈留堂:是谢姓最早发祥地,也就是现在河南省陈留镇。

会稽堂:是谢姓在东晋时期的根所在地,也是秦朝的郡名,包括江苏省东部和浙江省西部。

还有“哲经堂”、“存著堂”、“敬业堂”、“阁老堂”、“起风堂”、“世德堂”、“承德堂”、“聚德堂”、“陈留堂”等。

祠堂古迹

厦门海沧石塘谢姓家庙,石塘谢姓肇始祖谢铭欣,石塘谢姓家庙称“世德堂”,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,《谢氏家乘》记载:“明英宗天顺五年辛巳(1461年)六世祖浩川公为追一脉相承,明父父子子、兄兄弟弟、子子孙孙秩然不紊,以联族姓,以笃宗支,始创系谱图。”

同安西门的朝元观,谢图南所建之家庙,明代以来,朝元观三次修建。

金门县料罗谢姓宗祠,旧《金门县志》载:金门谢姓有三支,庵顶谢、大嶝谢、料罗谢。料罗谢居金门县东南料罗湾码头畔料罗村。料罗谢始祖谢允德、谢允文两兄弟,在明弘治年间由仙游迁居金门。料罗谢姓宗祠始建于清光绪二年(1876)丙子岁。

安溪厚安祠堂,厚安谢姓,源自光州固始,唐末从王审知入闽,始迁泉郡安溪永安里(今城厢镇砖文村)东皋居住。元朝至正年间建祖祠。历代重修。

晋江谢厝街祠堂,谢厝街谢姓先人于明代就建有家庙,道光甲辰(1844年)及光绪甲午(1894年)重修。

漳浦后雄敬爱堂,漳浦赤湖后雄村谢姓始祖谢光启,携三子再迁十五都锦湖城,建屋立祠,聚族而居,后又分衍各地,祠名“敬爱堂”,称“西谢”。

长泰长隆谢姓祖祠,创建于明嘉靖八年已丑(1529),堂名“瞻依堂”,至今尚保存完好。

晋江畲里谢氏祖厝,始于明季建家祠一座,二落五间张,历代重修,坐癸丁兼子午。

柘荣谢氏祠堂,于乾隆三十八年戊戌岁竣工,面积1.6亩。

周宁狮城谢氏宗祠,宗祠位于东洋河畔,坐北朝南。宗祠始建清嘉庆十八年,整个建筑3 2 0平方米。

安溪厚安谢氏祖厝,肇基祖谢大帽,元至正间建祖祠。明天顺2年扩一进为二进。

将乐水南谢氏祠堂,位于水南镇溪南路114号。该祠堂为清代建筑,占地332平方米。

楹联典故

宝树枝头添新绿,东山堂前迎飞燕。

姜水长流映乌衣巷口出爱国仁相;宝树常青艳淝水流域生大义诗人。

乌衣望族扆邑繁衍颂千秋;凤羽名流锦城兴宗传万代。

宝树家风振;锦城派衍兴。

若得生旺真向立;门楣换却耀祖宗。

——宁德柘荣谢氏祠堂

凤毛仪世风流远;玉树生庭物色佳。

——谢姓宗祠通用联。此联为福建省永春县坑仔口镇魁斗村谢氏祠堂联。

地卜莲花祥呈高盖,支分宝树瑞献华林。

宝树庭前新雨露,乌衣巷口旧家声。

忠孝矜仁里越里门无非资善地,霞霖称蕊宫绕宫阙尽是宝树家。

——南安东门祠堂莲花祖宇大门、庭前联宫内有大柱楹联

族谱文献

闽台谢氏族谱有《东山谢氏族谱》东山铜钵村迁台谢氏族谱。内载明末,数十名子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迁台,谢茅随军戍守澎湖。康熙十九年(1673),谢光玉等人迁居台湾,育有二子。次子谢建雍,名绍周,俗名虎鱼佬,雍正十一年(1733)中进士,曾任陕西省凤翔知县、台湾安平协台,诰封武功将军。谢建雍曾移居铜山(今东山铜陵),后又返回台湾居住,他的第六世孙是台湾民进党的谢长廷。道光十六年(1836),戍台东山班兵在澎湖修建铜山馆,并置有铜钵伙房。同治年间,铜钵“敦本堂”谢氏十一世谢愈昌携妻林氏(谥勤慈)、陈氏(谥恭俭)及儿子谢哈、谢诚、谢玉、谢改、谢引,孙子谢晏、谢勤、谢敖、谢双宴、谢水杏、谢如意、谢菩发等三代人一起移居台中开基九张犁村。光绪十三年(1887),旅居台湾的铜钵谢氏宗亲多人乘船回铜山祭祖。有《谢氏家谱》,始修宋代,迄清嘉庆年间经七修,现为清光绪十六年(1890)谢嗣兴八修木活字本,共12卷,卷1辑列诸序、谱例、目录、山川形胜纪乡图、屋图、谢氏纪、世系表缵公以下二十八世;卷2刊世系图,为饶公以下二十四世;卷3至卷6皆载世系纪,为一世至二十四世;卷7集女德纪、节孝录并附序;卷8列崇子说、字派纪、恩纶纪、祖屋基考及祠堂纪图;卷9、卷10皆录坟图;卷11述祭田、屋宇、山场及六乡轮祭、庵田等;卷12记坟山、神庙、桥梁、山亭、风俗、灾异及告庙文、谢谱文诸事。其余坟山、祠产、轮祭诸宗史事等。内载尊周申伯为始祖,西晋谢缵为嫡祖;至宋荫隆公始徙抚州,再迁邵武,为入闽开基祖。再传七世至饶公,宋政和平年间将乐大源,继迁沂州。名人元进士、枢密副使谢英辅等,事详先行纪。还有《兴化谢氏宗谱》莆田谢氏宗族谱牒,《文川城窝谢氏族谱》连城谢氏宗族所修谱牒等。

© 福州观书堂数据有限公司
推荐浏览器:IE9以上、谷歌浏览器、360极速浏览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