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

族谱名称: 姓氏: 名字:
始祖信息: 堂号: 编者
散居地: 地区:
全文搜索
高级搜索

简介

马姓人口约18461000余人,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.15%左右。是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第19位的大姓,在福建排名第63位,台湾排名第66位。

渊源

1、《元和姓纂》载:马氏“嬴姓,伯益之后,赵王子奢,封马服君,子孙氏焉。奢子兴,赵灭,徙咸阳,望出扶风。”伯益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,被舜赐姓为嬴。伯益的九世孙造父被封为伯爵,受禄于赵城(今山西省洪洞县北),子孙以赵为姓。造父的十七世孙赵襄子联合晋国重臣韩康子、魏桓子三分晋国,建立赵国。周赧王四十五年(前270),秦国派兵攻打韩国。韩国向赵国求救,赵惠文王派赵奢率兵救援。“赵奢纵兵击之。大破秦军。”赵惠文王封奢为马服君。赵奢的裔孙以 “马服”为姓,慢慢的又去掉了“服”字以“马”为姓。故后人有称“赵马原是一家人。”

2、据《姓氏考略》记载,西域古有“马”姓,后西域有姓“马”者入内地,即以“马”为姓。

3、又据《姓氏考略》载,元代礼部尚书月乃和,因祖父曾任金代的马步指挥使,而改姓“马”,名祖常。

4、回族中马姓很多,主要与阿拉伯人、波斯人名的音译,特别是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音译有关,因为马与穆谐音,所以明代许多著述中都将穆罕默德译作马哈麻。

得姓始祖

在远古的舜帝时代,东夷部落首领伯益因佐大禹治水有功,被舜帝赐姓为嬴姓,伯益的后代造父被周穆王封在赵城。战国初期,赵衰子联合魏氏、韩氏瓜分晋国后,建立了赵国。当时,赵国公子赵奢(赵武灵王的裔孙)能文能武,以善于用兵而著称。赵文王二十九年(前270),赵奢奉命抗击秦军的进攻而大获全胜,因战功卓著被赵惠文王封在马服(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北),称为马服君,他死后便葬在封邑。他的子孙最初以“马服”为其姓氏,后去掉“服”字,称为马姓。赵奢从而就成了马姓的得姓始祖。

郡望堂号

1、郡望

扶风郡:汉太初元年置右扶风,为三辅之一。三国时改右扶风为扶风郡,治所在槐里(今陕西省光平东南)。

京兆郡:今陕西省西安。汉以京兆尹、左冯翊、右扶风为三辅。

郏 县:秦置县,今河南省郏县。

荏平县:今属山东省荏平县。

临安郡:今属浙江省杭州市。宋建炎三年(1129)升杭州为临安府。

西河郡:魏取秦今陕西黄河沿岸地,置西河郡,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,西岸为西河。

广陵郡:秦置广陵县,在今江苏扬州西北。

华阴郡:古代县名。春秋时为晋国之地,汉代时置华阴县(因在华山之北故名华阴)。故城在现在陕西省华阴县东南。

正平郡:即今山西省新绛。春秋属晋,战国属魏,汉为临汾县地,北魏置正平郡兼置东雍州。

2、堂号

铜柱堂:汉伏波将军马援征阯,胜利后,在交阯立铜柱表功。到了唐朝,马援的后裔马总做安南都护,在原汉立铜柱的地方又立了两根铜柱,铸上了唐朝的威、德,说明自己是伏波将军的后裔。到了五代时马希范也立了铜柱。

绛纱堂:汉校书郎中马融,才高博洽,为世之通儒。弟子常千余人。他在教室里设绛纱帐,前授生徒,后设女乐。弟子都专心听讲,没有人顾盼女乐。

马姓的主要堂号还有:扶风堂、驷德堂、回升堂、孝后堂、睇眩堂、唏眩堂、宝善堂、体仁堂、志诚堂、聚未堂、忠孝堂、树德堂、裕本堂、诚忍堂、刻鹄堂、善述堂、书诚堂、敦远堂、存德堂、文英堂、监兹堂、公明堂、衍庆堂、乐真堂、敦悦堂、静业堂、藏拙堂、青云堂、伏波堂等。

祠堂古迹

四堡忠显王马援庙,位于连城县四堡乡马屋村,是纪念东汉名将、伏波将军马援的寺庙,当地人也叫马公庙。马屋村马氏族人是马援后人马氏入闽始祖第三十六世祖徽公的后裔。明朝万历年间,马氏族人为缅怀先祖功德,由马屋村始祖七郎公(马援37世)的21世裔孙文田公,集众资在当地建了一座规模宏伟的马援庙。庙总面积1029平方米。

清流县赖坊马氏宗祠,赖坊南山马氏宗祠位于南山村中部偏南,是一处建于明代中期的祠堂建筑,祠中供奉福建马氏入闽始祖马发龙灵位。这是一座具有典型明代风格的木构建筑,由山门(又称“风水门”)、围墙、大坪、正堂、左右配厝等几部份组成。正堂坐西朝东,堂门外“八”字开。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厦门市马厝社马氏宗祠,位于厦门市湖里区金山街道金村社区,旧时地址是汀州府同安县嘉禾里二十一都二图。开基祖是马先进。始祖应宋朝年间迁居同邑嘉禾里二十一都二图(今马厝社)。

汀州马氏宗祠,位于长汀县城,占地3000平方米,园林绿化2240平方米,建筑面积达1160平方米。规模之宏大,气势之雄伟,堪称汀州之最。

楹联典故

龙虎出谷鸾凤冲霄;铜柱世泽绛帐家声。

——马姓通用楹联。

大启扶风之绪,源远流长,序昭穆于百世;

丕振铜柱之功,祖德宗功,荐馨香以万年。

——连城四堡马氏祠堂楹联。

铜柱世泽;绛帐家声。

——上联典指汉•马援征交趾,立铜柱表功。下联典指东汉•马融设绛帐以授生徒。

远浦帆归曲致远;长春留引经季长。

——上联嵌入元代戏曲家马致远名字。下联典指东汉经学家马季长,在联尾嵌入季长之名。

孝道必萦怀,春露秋霜,祀列祖于明堂,彝伦攸叙;

思亲宜追远,水源木本,集群裔于族宇,俎豆重光。

——连城四堡马氏祠堂楹联。

族谱文献

闽台马氏族谱有永安罗坊乡张地《马氏家谱》,始修年代无考,以笔记形式记下家谱。1994年永安马氏第十六世孙马正荣等人重修。内载东汉时,马援、马融显于朝,世居扶风茂林(陕西兴平),后世即以扶风为堂号。马援之后,唐初迁山东博州茌平,唐大和元年(827)迁福建清流。昭宗大顺二年(891),再徙长汀。南宋初,七郎移居宁化安乐乡。七郎九世孙十三郎,于明永乐五年(1407),出任惠州府营千总,十年落籍兴宁西厢茅塘堡。一世祖京公。十九世发龙公,唐大和年间入闽,生十一郎、十二郎、十三郎、十四郎四子。二十世十一郎,徙宁化田背村;十二郎,讳湘,号见川,宋进士,临安解组后,举家迁居建昌府饶州涯隔,南宋时,携妻避乱徙居汀州宁化会同里梨树隔,生子念八郎、二十二郎;十四郎,迁居田背。二十一世念八郎,迁汀州城。二十二郎自幼随母迁梨树隔,转徙马家围岗头坑。生十郎、十一郎二子。二十二世十郎,生十八郎、十九郎、二十郎、二十一郎四子。还有宁化安东《马氏族谱》 始修年代不详。内载唐大和年间(827-835),马发龙从江西豫章入闽。其长子马十一、第四子马十四迁居宁化县田背村。次子马十二于南宋时携妻避乱徙居宁化会同里梨树隔,后裔迁宁化马家围、长汀县城。永定《高陂和兴扶风马氏族》马作钊编,1999年和兴马氏族谱编委会铅印本1册,载始祖马二郎,始迁祖南宋马懋寅。

© 福州观书堂数据有限公司
推荐浏览器:IE9以上、谷歌浏览器、360极速浏览器